当前位置:综合 > >正文

福建:关怀百姓冷暖 守护民生福祉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2022年,我省在弱有所扶、老有所养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保民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织牢织密保障网络

本是其乐融融的四口之家,却因为家人和自己陆续得病,一度让家庭深陷“困境”。这是福州市鼓楼区安泰街道乌山社区郑仁夏一家过去的生活写照。

“大儿子出生时出现脑缺氧落下病根,直到现在生活还不能自理。”郑仁夏说,后来,自己也被查出得了胃穿孔,做了切胃手术。妻子又被查出心脏有问题,需要长期服药来控制。一家人挤住在一间小屋内,靠他打打零工补贴家用,日子过得紧巴巴。

2009年,在福州鼓楼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和社区人员上门摸排时,发现了郑仁夏家里的特殊情况。一场救助就此展开,每年按时足额发放政策性补贴资金;发放残疾人补贴、临时救助等多项补助;每逢过节,街道、社区也会第一时间给他们送来物资和慰问金……整整13年,这场救助从未落下,让这个困难家庭重拾对美好生活的信心。

民之所盼,政之所为。记者从省民政厅获悉,2022年我省持续推进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切实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保障底线。至2022年11月底,全省有效保障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62.87万人,实施临时救助22.13万人次,支出各类救助金47.79亿元。社会救助工作相关经验做法得到民政部肯定,在2022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

“以往的社会救助是‘依申请办理’,但是有些困难群众不了解相关政策,或因自身能力限制,不懂得或不会主动申请,导致得不到相应的救助。”省民政厅副厅长赵荣生介绍,为改变这种状况,防止把这些“沉默的少数”漏掉,我省着力推进社会救助从“依申请办理”向“主动发现”转变,通过大数据比对、网格化摸排等方式,帮助困难群众及时获得救助。

与此同时,低保救助标准不断提高。2022年,全省低保年人均标准从8620元提高到9960元,增长了16%。

在救助方式上,我省也积极创新。“以往的社会救助主要是发放资金和物资,但是有些困难群众除了基本生活需求,还有生活照料、心理慰藉、社会融入等方面的需求。”赵荣生介绍,比如,一些失能老年人、重度残疾人等遇到困难,光靠物资和资金的帮扶还无法完全解决。2022年,省民政厅在全省各地确定11个试点,推动形成“资金+物资+服务”救助模式,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的救助需求。

暖民心

提升老人幸福指数

“这个养老中心不一样,就在家门口,不仅可以养老,而且附近的老朋友们都可以过来,一起下下棋、唱唱曲,方便得很。”在武平县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年过七旬的黄宝泉正和朋友们下象棋,三五老人围坐在一起,轻松而惬意。

宽敞的院子里,乒乓球桌、篮球场、门球场等样样俱全,室内书吧、康养室、复健室、牌吧、唱吧等功能丰富多彩……在这个近3000平方米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通过引入专业服务组织运营,把养老院“搬”到家门口,为老人提供医、护、住、食、娱、学等一站式养老服务,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截至2021年底,全省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678.8万人,老龄化率17.2%,预计“十四五”末将达到20%。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居家社区养老方式。

近年来,我省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幸福院等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通过整合社区公共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等一站式服务。到目前,全省共建成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662所,实现街道和中心城区乡镇100%覆盖。建成755所乡镇敬老院、1万多个农村幸福院和老年人活动中心等设施,建制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超过七成。

为破解老年人特别是独居、留守老年人就近就餐问题,全省累计投入资金1.02亿元,建成长者食堂(助餐点)1474个,其中已有31个市(区、县)实现长者食堂乡镇(街道)全覆盖,日均服务老年人超1.6万人。

2022年,我省将长者食堂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支持各地按照“办得起”“办得久”“办得好”的目标,建设具有配餐、送餐功能的长者食堂和老年人助餐点,不断健全完善长者食堂建设运营和监督管理制度,争取到2025年,全省建成1000个以上食材可溯、服务规范、价格公道、安全卫生、老年人满意的示范性长者食堂。(记者 潘园园)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