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正文

以中国人寿为例,看保险公司的ESG该如何做?

当“百年一遇”、“千年一遇”式的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频繁出现时,人们才会感叹起“保险”这一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年7月底,北方地区发生的极端强降雨,给当地人民群众造成了巨大财产损失,保险业的理赔,在灾后重建中就起到了重要的经济补偿作用。

既然保险是抵御灾害风险的重要手段,那么保险公司的良性发展就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利益,ESG对保险业的意义自然非比寻常。

然而,较为遗憾的是,根据明晟(MSCI)对8家国内上市险企的ESG情况的评级,从整体来看,8家险企的表现基本处于中偏下水平,也就是BBB级,其中拖累评级的议题,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脆弱性、公司治理和公司行为、隐私和数据安全。”

由于8大险企评级接近,共性问题类似,从中随机挑选出中国人寿,以它为例,分析一下险企要想改善ESG评级、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哪些方向重点发力。

01 “气候变化脆弱性”是痛点,做好“风险减量”是关键

与绝大多数行业不同,身处低碳行业的险企,在ESG实践中首先要关注的不是减能减排,而是——气候变化脆弱性(Climate Change Vulnerability)。

所谓“气候变化脆弱性”,是指气候变化会显著影响我国险企所承保的资产,而险企又缺乏有效措施来抵御这种风险。

在2023年上半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了惊人的1940亿美元的损失,这些灾害同样给全球保险公司造成了巨大的赔付压力,今年上半年全球保险业的损失达到了5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815亿元)。

可以说,极端天气就是财险公司所面临的最大风险,一旦出现,就会让险企的成本压力陡升,影响整体偿付能力,最终业绩、口碑下滑。

中国是世界上极端天气多发的国家,随着全球变暖加剧,高温干旱、洪涝暴雨等自然灾害层出不穷,且每次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对险企来说,要想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首先要重视、防范气候变化风险。

在中国人寿的ESG报告中,也能看出它对“气候变化”的重视程度,为了应对物理风险、转型风险,中国人寿设计了从“产品端、运营端、投资端”等3块应对方案。

这三块看似详细,但仔细阅读关键词后就能发现,中国人寿仍处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初步探索阶段。

像报告中产品端方案的关键词是“做好数据监测、评估风险、公益广告、树立良好形象”,运营端是“选址考虑气候风险、扩充数据中心、无纸化办公”,投资端是“向低碳投资方向倾斜”,

整体来看,其实都与实体经济的需求关联不大,更侧重于维系自身业务的稳定运行和公司形象管理。

一个有力的例子是,在涿州灾情中遭受毁灭性打击的图书企业,其实长期以来在市面上都找不到专门的“图书保险”来承保图书这类特殊的库存资产。

事实上,除了保险产品种类不够丰富之外,险企们还缺乏一个应对气候风险的重要思路——风险减量。

即通过总结历史索赔数据,为社会提供风险知识培训,并向客户提出应对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灾害的防灾减损建议,生产生活中使用特定设备来降低气候风险。

比如一些欧洲保险公司近年来通过提供低费率等优惠,鼓励客户在房屋中采用防洪门窗、建立天气警报系统等等。

当然,做好风险减量还要充分利用前沿技术,国外一些财险公司正将人工智能、物联网、红外探测等高科技手段引入风险减量服务中。

像Kettle和Zesty.ai等保险科技公司通过分析大量的地理空间图像、特定位置数据和天气数据,以预测未来的野火模式和野火风险,并为相关财产提供保险。

对国内险企来说,考虑到全球厄尔尼诺现象仍在持续,在未来几年做好“风险减量”工作正变得更为关键。

根据过往数据,1997-1998年超强厄尔尼诺期间,全球气象灾害事件的保险赔付从1997年的108.2亿美元飙升至1999年的483.2亿美元,保险损失总额上涨约3.5倍,而到了2018-2019厄尔尼诺年,保险业相关赔付高达1569亿美元。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在其2023年报告中指出,由于气候变化背景下灾害多发,再保险费率需上涨50%才能抵消不断上涨的赔付成本。

考虑到不断升温的天气,以及即将到来的地球最热一年,我国整个保险、再保险行业所面临的未来赔付成本或将大幅上升,因而险企要做的,唯有积极行动,加强跨行业合作,向农业、制造业输出相关服务,主动帮各行业提升气候变化风险管理能力。

02 解决内部乱象,重点在强化子公司治理

拖累保险行业ESG评级的,还有险企在企业治理上的重要缺陷。

比如:腐败、股权关系不透明、董事会履职有效性不足、监事会监督不到位等。其中特别是决策机制缺乏制衡,造成实际控制人“一言堂”的现象,使公司内部管理混乱,腐败频发,滋生严重的违法违规甚至犯罪行为。

典型例子是去年9月13日,中国人寿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滨就因涉嫌受贿、隐瞒境外存款被批准逮捕。

在合规要求上,中国人寿也是错漏百出。

不完全统计,自2023年以来至今,中国人寿涉及欺骗投保人、管理不到位、内控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的违规事项多达44件,认领罚单二十余张,12张罚单涉及财务数据虚假违规,10张罚单涉及提供或编制虚假资料,共计被罚超900万元。

在2023年7-8月银保监发布的保险业行政处罚信息公示中,中国人寿还因违规隐瞒投保人等问题接到罚单。

这也只是中国人寿违规的“冰山一角”。

在2021年,中国人寿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支公司前员工张某某曾实名举报嫩江支公司存在保费造假、虚假增员、虚列费用大量造假等问题,使得“中国人寿”一度登上热搜榜。

事实上,中国人寿在合规上出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国内保险公司的分业经营模式:集团总部将一部分经营决策权二次委托给子公司经营者。

该模式的弊端在于,使子公司经营者与集团公司所有者之间的代理链条拉长,彼此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对等和利益不一致,最终造成了治理效率低、集团管控能力弱的问题,甚至带来治理风险。

中国人寿收到的罚单,主要集中在子公司身上,恰恰证明了过往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

因此从根本上来说,险企若要改善落后的企业治理,就必须实施更加一体化、扁平化的高效管理,对子公司治理体系进行有效设计,强化子公司治理与集团管控的协同效应,确保集团战略得到有效贯彻实施。

再回到中国人寿的ESG报告上,缺憾之处在于,对于廉洁治理、责任治理等内容,报告仍然以定性描述为主,缺乏定量分析,更没有具体例子展现。

另外,整体而言,报告内容披露信息有限,特别是对于内部治理、反腐这块讳莫如深,在合规上,也没有给出清晰的目标与实现路径。

03 合规是底线,隐私保护需加强

隐私泄露和天量投诉,是导致险企ESG在S维度上落后的两项关键议题。简单列出一些数据,就能理解这个现象。

首先从黑猫投诉平台上,能查到共有4259条对中国人寿的投诉,其中大部分涉及拒不理赔、虚假宣传、误导销售、骚扰信息、霸王条款等。

其次,“销售纠纷”和“退保纠纷”是消费者投诉人身保险公司较为集中的两大问题。

根据公众号面包财经的统计,2022年第三季度,在涉及人身保险公司投诉中,销售纠纷投诉为10938件,占比为53.30%;退保纠纷投诉为5363件,占该季度人身保险公司投诉总量的26.13%。

销售和退保纠纷,都和夸大宣传有关,背后折射出的是险企对保费业绩等指标的严苛。

尽管有着天量投诉,但值得肯定的地方在于,ESG报告中,中国人寿对“客户投诉”这块做了详细的披露,用了详细流程展现了自己对客户投诉的重视。

报告还详细罗列了2022年全年客户投诉情况,报告期内,公司受理各类客户投诉158,280件,每1亿元保费和每1万张保单客户投诉量分别为25.73件和3.66件。

这是中国人寿ESG报告中为数不多的亮点,到了隐私保护这块,又呈现出不小的漏洞。

去年11月份,复旦大学发布了一份《保险App用户隐私与个人信息保护的若干隐患》(以下简称“《报告》”)研究报告。

该报告是由复旦大学对市面上所有的主流保险行业App共52家都进行测试后得出的数据,据报告显示,保险公司App在用户隐私与信息保护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共性存在15大问题。

其中,保险公司App触犯的用户主要隐私保护问题有App频繁使用剪切板、App在获取用户同意前收集设备及环境信息、App申请权限未说明原因或未在必要场景下、App隐私政策文本对关键信息表述不清晰等。

比如,中国人寿财险App(V3_2_3)存在频繁使用剪切板、频繁收集个人敏感信息等问题;太平洋保险App(V4_0_28)存在在后台收集设备及环境信息、频繁使用设备传感器等问题;中国平安的好福利App(V7_12_0)存在在获取用户同意前收集设备及环境信息等问题;

以上这些行为都是不符合个人隐私保护政策的。

在《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快2周年的时候,险企更应该坚守“合规”底线。对于权限的调用,个人敏感信息的采集,应当明确告知目的并通过显著方式提醒消费者,充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自愿权;在未申请权限的情况下,保险公司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得随意使用设备剪切板,传感器,公共媒体库等。

也只有做好以上这些,以中国人寿为代表的上市险企,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ESG评级,规避潜在法律风险,实现企业健康发展。

标签:

推荐阅读